2010-05-30

雙性化人格

性別是最基本的一種分類標准,它把人分為兩大陣營--男性和女性。如我們前面介紹,男性與女性在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既來自腦生理方面的影響,也與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有關。而值得重視的是,男女之間的差異並不能說明二者孰優孰劣。事實上,男性與女性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他們各自的特點使他們更好地適應自己的社會角色,適應不同環境、不同工作崗位的要求。如果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可能取得成就,女人絕非是天生的弱者。

也許有人說,既然男女兩性各有所長,那麼,如果將兩性的優勢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豈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游刃有余了嗎?這種想法看似異想天開,但如果我們審視一下日常的生活,就會發現,男性與女性的特點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些女人在建築、工程方面頗有建樹,有些男人在言語方面有驚人的才華,即使是同一個人,他(她)可能兼具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特點。

這篇文章包含大量複雜意識,如有任何不適,請馬上停止閱讀

因此,根據生物學的特征簡單地將人分為兩類有一定的局限性。羅西在1964年提出了雙性化的概念,認為人身上既可能有男性化特征,也可能有女性化特征,當男性化特征高時稱為男性化型個體,女性化特征較多稱為女性化型個體。如果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在一個人身上都表現得較多時,就稱為雙性化個體;而當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表現得都比較少時稱為未分化個體。這種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劃分,不是考慮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而是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依據體質、性格、行為表現和能力來區分。從行為表現上來講,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男性和女性,男女的性格特征是混合交織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別,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排他關系。這一觀點為理解和認識兩性的性別差異開辟了新的視野。

當人屬於典型的男性化型或女性化型個體時,會抑制很多被認為與其性別角色不符的行為。而典型的雙性化的人,則會更自由地表現出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為,因而更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雙性化個體盡管具有女性特點,如當聽到別人的不幸時,雙性化個體會立即表現出女性特有的同情心,但他們的獨立性並未受女性特點影響,對事物的看法有獨立見解,不容易受他人影響。

雙性化這種性別差異的新看法,為兒童性格和能力的培養開辟了新的道路。它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從根本上打破了先天因素決定論的消極影響。傳統的先天因素決定論,暗含了一個偏見,即男性要優越於女性,新的看法不但同時肯定了兩者各自的優越性,並且認為這兩者在同一個人身上都可以具備,都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獲得。未來的優秀任務應該是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優秀特質的雙性化的人。這就超越了傳統上對性別進行簡單二分的局限性。
當然這種認識並不可能脫離人的生物學因素而存在,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概念。男性與女性的差別可能是一個永遠也探討不完的話題,正如我們前面強調的,這種探討並非想證明男女兩性誰更優秀,而是為了促進男女兩性之間更好的理解和交流,並為最終超越各自性別特點的局限而努力。

雙性化人格的概念

幾乎所有的性別差異理論都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是線性連續的兩個相反的終極,即一個人可能是男性化的,或是女性化的,但不可能二者兼有,因為,根據定義,更多的男性化意味著更少的女性化;二者是不可能結合的。此外,這些性別理論都認為性別定型是必然的。並集中探討了早期兒童的性別認同的達到和性別定型模式的建立;且都把性別定型行為看作是早期經歷的直接結果和發展的終點。近20年來,隨著婦女心理學的發展,以上觀點大都受到質疑。一些新的理論觀點得以產生,雙性化人格的提出是對傳統的兩極性的男性化、女性化觀點的革命和批判,展示了人格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雙性化人格的概念在心理學中,君格(Jung)提出了anima(男人自我中的女性化部分)和animus(女人自我中的男性化部分)這兩個概念。君格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兩者的結合,自我才是完善的。現在,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中所用的這個術語--心理的雙性化,是指作為心理特質的被刻板化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平衡或混合。雙性化不是女性社會角色的自由化,與性無關,也與生理特點無關。如果雙性化是一個有意義的人格指標,那麼它就應該在很大程度上預測人的行為、態度和生活方式。

雙性化的人適應能力強,並能在各種情景中取得成功。她充分看到了雙性化的價值,認為在將來會有一天,雙性化的人將成為心理健康的標准。兩性化人格是一種綜合的人格類型:即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尤其是心理氣質方面具備男性與女性的的長處與優點。男性氣質多表現為獨立、勇敢、自信而且具有支配感和成就感,喜歡競爭性強的激烈活動。女性氣質多表現為溫和、敏感、被動、缺乏自信和果斷精神。而雙性化人格則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氣質的優點,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既敏感又豁達,既自信又謹慎,既熱情又成熟。認為這種雙性化人格的思想由來已久,中國的一些成語:"靜如淑女,動若英豪","綿裡藏針,柔中有剛"等都是對雙性化人格的生動刻畫。研究結果證明,雙性化者思維敏捷,有一定的專業研究能力,樂於助人,適應能力強,行動充滿魄力,沉著,言行一致,獨立積極,代表了一種健康的心理模式。該研究還發現,雙性化者90%擔任各級學生幹部,成績優異,在班級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不僅能恰當地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而且興趣愛好廣泛,常常在舞台上、辯論競賽中和運動場上看到他們的英姿。

雙性化者盡管專業、家庭背景不同,但確實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即較強的責任感、自信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心理。該研究結果證明,在人格發展及適應水平上,雙性化者最優。

雙性化人格的優勢對教育的含義是:我們應該著力培養男女學生的人格雙性化,從而形成理想的性別角色,防止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消除性別圖式。但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培養雙性化人格的途徑和方式。對雙性化人格優勢的質疑雙性化人格的優勢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它引起了許多有關的研究。與人們的期待不一致的是,一些研究結果未能證實人們的理想。

但是,從這些對雙性化人格優勢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培養女性具有某些男性化特質(即男性的長處),賦予女性化的特質以價值,是培養雙性化人格和消除性別圖式的重要途徑。

雙性化理論的誤讀

一個人的性別傾向可以分為四種: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和中性化。雙性化理論認為雙性化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性別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點,雙性化個體在各種條件下比性別典型者(男性化、女性化)做得更好,在心理健康、自尊、自我評價、受同伴歡迎、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優於單性化者。「中性化」可以說是「無性化」,是社會性別最不突出的一類群體,它沒有顯著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
因此,本來是個很好的理念,有助於男女兩性擺脫傳統文化對性別的束縛,但「雙性化」卻被許多人誤讀為「中性化」,被扭曲了,被學過頭了,走火入魔,結出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惡果。在此誤導之下,男孩變得越來越陰柔、越來越「娘娘腔」,而陽剛則日漸遠離。女孩變得越來越剛強,越來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溫柔也越來越稀少了。
這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邯鄲學步的故事:許多男孩就像那個學步的邯鄲人,女性的陰柔之風學到了,而男孩的陽剛之氣卻丟失了。

結語

以政治學意義的平等觀念取代了教育學意義上的平等觀念,從而導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男女生之間的界限變得比較模糊,加之其它因素,最終造成了對男生發展權利的部分剝奪和發展機會方面的不平等。

正是由於人為忽視了自然的性別差異,所以,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

我們現行的性別哲學背後可能隱藏著這樣一種認識,即性別是可以人為塑造的。實踐表明,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這違背了性別形成的規律。性別形成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對性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要以尊重遺傳為前提。實際上,性別是人類的第一類別。性別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我們無法消滅它,我們只能接受它,正視它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男生危機偏向女性化 "陰盛陽衰"成世界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不介意的話 ,歡迎留言或發表意見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